一篇把中国企业软件真正的困局、现况和我实践的破局之道串起来讲完。
有未知,就有预知。有预知,就有无知。
我们回到现实。中国 SaaS 的基本市场情况,我叫它“捡烟屁股”。
在两三年前,美股 SaaS 还没如此规模的、成批量的爆发,该领域国际资本还未外溢到中国,大部分 ToB 人只能徘徊在中国经济主体之外,捡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缝隙,寻找客户,像在捡别人抽剩下的烟。
SaaS 产品通用性根植于目标市场中实践和流程的通用性,不能凭空编造而来。
而在中国企业中,由于通用行业范式的缺失,市场竞争机制的不透明、甚至不可控制、无法预测,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千奇百怪,行业和区域间沟壑纵深。由此得出推论:中国的企业软件模式,必然体现为“主干小、四肢大”的“向日葵模式”。
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,天天看的都是对手,打的是情报战。以客户为核心的市场,眼光才能看向客户,打的是服务牌。只有后者,才会行业有长久效益,也才有持久增长的基础。
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,最高效的办法,其实就是最土的办法:抄作业。然而,如果抄个答案,没理解过程,无法推一反三,必然在中国这片迥乎不同的土壤中,无法得以应用。必须把信息拆开揉碎,消化掉,变成自己的养分,并因地制宜地创造最佳方案。这种“既有方案分析、拆解、组合、应用”的思路,和发达国家的“探索创新”模式,对资源、人员、理念的要求完全不同,也不应追求相同。
产品经年累月积累的那剩余 80% 的功能,就只为满足剩余 20% 客户中的一小部分。很多产品能力,我扪心自问,没有信心哪怕 2% 的客户能够使用到,但为了“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情况”,仍然会做到主线版本中。这和纯粹做交付和服务比起来,毕竟有产品在,肯定要更好。但距离理想仍然很遥远:这是偷懒的做法,给了自己在“做产品”的虚假预期,得以获取心理慰藉,其实还是在做交付,只是把交付做进了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