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

好几天时间想起来,我4月没有记录点什么,没发点什么文章,不管是技术的,开源的,还是生活的,所思所想的.

后来我还是决定写点记录点,连标题都不太清晰,名叫4月.

感觉对开源的热情在下降,是计划着继续更新完善OAUTH2相关的知识介绍与内容,还是没有去行动记录于纸上或文章里.

在码不完的代码中,继续着码代码—这类似生活.

我还记得租房一个人时,有了房子也继续是一个人在很多的时间中看着书,继续着前进.

技术,不能停止;脑子,不能静止,感觉于此.

每日来共享单车中徘徊与周旋, 感觉是既锻炼又费力.

 

感觉脑子进水去拍了CT,等等结果,等待报告出来…

脑子本来就有水,无需进水.

感觉看书中才能有所寄托与进步,就在床头,沙发上,背包中,到处着书的影子. 依旧感觉到上厕所时是最好的看书时光,简单快捷且两不误,只要起身时脚不发麻即可.

以往的总是一本书一本书地看完,而现在是转变为多本书多线程地并行着看.

多年以来,唯有书才感觉是系统学习的来源与未来的可支撑物.

在感觉快有4月18日这个有些特殊的日子来临前写下点思绪有些乱的现状.

等待着又一波的网络营销,电子商务平台的盛宴(感觉会是).

 

关于编程,更多的是叫编程思想, 思想才是目的,而编程只是过程; 编程是量变,思想是量变的升华,是质变;

在编程中思考,思索,思念,思乡,最后变成思想.

我不用更多的思想,行动才是王道,行动才能解决问题.

请别在思想.

 

不知啥的,一说到4月,就想到秋生.

2005-07 至 2009-07(1)

当走出家门,去西安,已是在高考毕业之后的三个月,2005年的国庆。三个月的假期在很多日子里呆在叙永城,参加农民工培训,免费,还回一中去打球,和一帮发小在县城里过了一段时光。都是在录取通知书未收到之前,感觉日子就是在玩。学习并学会滑旱冰在兰的帮助下,还在洗澡时对我说:洗头要用洗发水用两次才更好,洗发水几乎都是5ML一小包装的。

当9月初,几乎所有的高中同学们都已去大学或继续回一中读书时,我依旧无所事是,钟瑶说我会去送她到车站去上大学也没去送,就把日子继续悠闲着。我回家去了,不知在忙碌些什么,经常用伯伯家的电话打电话,那个朱送的东西放在李欢处叫我去取也没取,后来就没取了。

农民工的培训学习电工基本,焊工基本,在收到大学用挂号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嘎然而止,我要去上大学,不去南方打工(也没有如此打算),也还是继续免费的日子,吃住直到培训结束。他们真安排去南方的工作,我就收拾东西回去--那段时光结束,就在一中外的那条叫陕西街的。

同一住宿的其他镇上的一人竟然顺手换鞋,将我好的鞋子穿着,留下一双烂鞋子给我,我好像是直接不要了,坐上班车,再走过近两小时的山路回家了--发生在2005年7月。

我是提着一个包去大学的,不曾记得有过箱子,但又好像有一只只是早已坏掉了,这不是重点。提前几天从家里去了成都,刘在那龙泉的一学校,买了人生的第一个手机,第一次到成都,第一次坐火车,最后一次上大学也是第一次,唯一的一次。火车单程28元(学生票),近18小时,绿皮,从成都到西安,一晚上时光。

大学是在10.8开学,国庆后的第一天,西安,一个人到达,在车站广场寻找接新生处,检查检查,坐上一辆旧的类似公交车的汽车,等待着被送去学校,心情如何,新鲜如也!

 

 

2016-11-23

书中游泳

每一个字都是一滴水,每一章节都是一条泳道,有限的泳道,无限的水滴。

我在泳池中游荡,侵入到身体中,淹没在水滴里,享受着!

蹦起的水滴沾在脑袋上,不经意间吸入几滴,从嘴里,从鼻腔里,从耳朵里。

你曾听到水声,静静地,一个一个字流于眼中,组成一幅水的蓝色,映衬着泳池底的花色。

水波晃动,身体在接触,灌入脑子,经久不动,吸收吸收再吸收!!

不曾数过有多少的水滴,有多少的字母与标点,只会在一次次的畅游中,在获取健康健壮的身体与灵魂,在不断的时间流逝中沉甸沉甸。

每一次的畅游,每一次的收获与锻炼。

不用疑惑,尽情畅游。

标点+文字,才是世界的精华。

从不说多,只待更多。

进步无止境,书本常相随。

何等乐哉,何等幸哉!

 

2017-03-02

生活浪费指数

看惯了电视里的每年我们有2000吨粮食浪费在餐桌上,有用吗?能有指导意义吗?

也许我们就知道是在浪费,生活中也处处皆浪费,因为我们不能被别人说我们ninsie啊!要讲排场啊.我是个领导,我女儿的婚礼不上20个菜行吗?能撑住场面吗?种种…

物尽其用,人皆知之.一个物品就该有一个物品该有的实际价值,这不是使用价值,也不是商品价值,是其内在的,必须为这个社会所贡献的价值.如一碗米饭,它完美的价值就在于要被人吃掉,要让人填饱肚子,而不管其使用价值有多高,被交易过多少次.国家在提倡节俭,不能仅以公益广告,形式上的,不切实际的—-正如我们都知道要节俭,可又真正做了什么呢,特别是那类宴席上的浪费,令人发紫.

正如居民生活消费指数(CPI),空气污染指数(PM2.5)一样.我们需要更具指导人们生活,消费的一种观念.试问当我们想知道物价上涨如何,居民生活保障如何时,我们会想到CPI;想知道天气如何,空气质量如何时,我们会想到天气预报,PM2.5. 可浪费呢? 当眼真看着身边各种浪费的时候,我们会想到什么呢?没有. 我们如果在买一瓶水时会知道水有30%会被浪费掉,那当我想把剩下的水扔掉时会觉得我们是那30%吗! 我是在浪费, 我是不是会有所收敛浪费呢—–至少有一个衡量.

生活浪费指数,以生活中的各类物品为基准,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发布其浪费数据, 用一种可量化的,客观的数据来推行与提倡大家节俭, 而不仅仅是从一种总量上,宏观上来提倡; 对于大部分的居民来说,更多的是去关心自己家庭的, 小圈子内的,与自己生活习习相关的东西. 如果一个大娘在买芹菜时会知道芹菜有30%是被浪费的,她肯定会尽量将浪费减小到30%内. 因为那样她可以少买一点,节约钱, 或者在吃饭时叫家里人把它尽量吃完.

人无完人, 我们也不能做到没有任何一点的浪费, 我只是想用一点切实的行动, 去为社会作一丝贡献好了. 又或许这也会让你觉得无所谓, 但对大多数人有意义, 也足也, 毕竟更多的人民是大众, 是努力为生活, 而不是浪费为生活.

 

生活浪费指数 = (1 – 物品为社会贡献的价值/物品的总供应量) * 100%

 

与价值无关,与交易流通无关.

指数越高, 浪费越严重. 更应该在生产环节供给环节去调控.

 

2015-03-20

只待山崩地裂

静, 躺着, 台灯光, 区域的光亮.

眼睛微微疼, 已已习惯, 早晨的球赛依旧在目, 充满passion, 无一漏网, 全部干净处理.

我已在孤独中慢慢远去,

只待无一不处的现实面对,

多少的欢声和气, 仅留记忆;

不记忆, 无生活,

一次次的乘风作丑,

无一不让人作呕,

毫无外在的反思与洗礼,

止步却又作茧自缚,

远离, 逃离…

默默地, 默默地….

只待山崩地裂.

 

 

— 2015.5.17

Three

Three是三,也就是三个人,刘chuenye,王bo与李shengzhao。
刘是大,生于1985年,面较黑,体较肥;王次之,是上大学最好的一个;李最小,后两位于1986年和世界见面的,高中之前的世界里,他们已存在,各自活在自己的天空下。
一切都是从高中--叙永一中的校园里开始的。

2002年的9月,我们的高中开始…
no1_middle

提着行礼,奔赴各自的宿舍,李是553,刘是223吧,王的不清楚了。刘与王是幸运的,高一在六班,李在二班,“你的表情看起来总是一副被人欺负的样子”刘说的。故事源于足球。

刘与李都是喜欢足球的,有周六下午或有天日的下午都去足球场踢球的。刘与李就是这样认识的:经常在一起踢球,次数多了也就彼此开始打招呼,李在饭堂里也是经常看见刘的,他俩在不相识的情况下彼此借钱了。
那天(具体时间去问问历史)刘在饭堂借了李十元钱,李看了看他,有点熟悉,借了,没问别的,打饭吃去了。还是某一天,李去打饭时向别人借钱没借到,刘看见了走上来说,我借你十元钱。李忘了曾借给刘的十元钱,也就接了,还说会还的。这种事我在一中是碰到过的,我有一次买面时一个头从后面伸出来说,把两毛的饭票给我,我差两毛呢,说着就拿,而我则没有反应,那人我不认识,我还没回过神来呢。
这个借十元钱的事就这样结束了,可生活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。

刘在二楼向上叫五楼的那个,下来踢球啊,李就会在楼上应一声的,有时李也去叫刘,但很少,因为刘在二楼的宿舍是李下楼必须经过的。李比较内向的,有时刘问李有没有球,李有的时候就会借给刘的,如此过了很久…都和足球有关。
刘的球踢的不错,传球很到位,7号的球衣,自称:贝克汉姆,可大家的叫法是:刘克汉姆。他是个球材--踢球的人才。李是被人发觉当后卫而可以出点人气的,李的第一场正式比赛位置右后卫,后来踢完的评价是:还不错,可还不完全放开,想想和内向的性格有关的。

2008年的1月9日,李在西安的宿舍里写着Three的故事,而王,刘在另外的两个城市,他们可不知李在写他们的故事的…

wbo2

关于王
王,王bo,全名也叫王bo。昨晚给李打电话(时长:15分15秒),原因是李走过了21个春夏秋冬了。李经常给王打电话,信息的交流也是不少的。
王和李是在高二的时候才开始的。可不用说他们的见面就知道后来有很长的故事。刘说:李比王聪明,可王比李勤奋,努力。结果是明显的:王去了一本,李去了二本,而刘呢?暂且不说了。
王的身高和他在Three中的位置一样,王爱学习,说话和做事是很成熟的。在李看来,王,刘还有别的人在校园后面租一间房,李是经常去光顾浏览那儿的,有时就留宿那儿了。
高二,分了文理班,王,5班,刘,9班,理科班,李,4班,文科班;那幢教学楼的三楼有李,二楼有王,一楼有刘。
王就是爱学习,李与刘去踢球王是不去的,也很少见他在篮球场上跳跃,可后来真看了王打球才知道,他是真人不露相啊,我们就在旁边看。
嗯,王的身体是不太好的,经常与药物联系不断,脸也经常有些异物光顾。刘还说他小时候断过脚,所以老是跑得不是很快,李的小时候是爱爬树的,放牛的日子也不少。

聚会
三个人走到了一起。
刘,王,李三人去了叙永中环路的一家馆子,是一家“人人猪蹄子火锅”的店,这个名字很有印象的。刘还不忘告诉李回去告诉她我们今天吃猪蹄子。我们一边吃,一边喝,一边说。因为这聚会之后我们就是三个兄弟了。
刘说:李有什么就要说出来哦,不然以后就没机会说了哦,李是笑一笑,反正刘是说话最多喽,不仅他占大,他太会也太爱说话了。
我们没有对天发誓,没有跪拜天地,也没有说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等等话,可那之后,兄弟就是了,兄弟是一辈子的。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是。
记得李给他的同桌zhu说:我和刘,还有王是结拜的弟兄了,zhu也是笑笑说:我小时候也干过这种事,可都是小孩子,不会认真的,大家说说罢了。但李认识的:我们不是玩玩的。也许那是一切很单纯,可因为单纯才显得真实,尽管那时的刘看起来说起话来真是油嘴滑舌呢。记得刘在进大学不久后对李说过:高中有那么多认识的人,
那么多朋友,可到最后才知道--我们三个是最真的。平平淡淡,真真实实。
聚会时一定要吃好,那天我们确实吃得不少,是连最后的汤也喝得不少吧。
那天我们成了兄弟,没有一丝的刻意,记不清那天的具体日期,具体地点了。

three

后续
记得他们三个曾经唯一一次共同坐班车,从摩尼到到叙永,也就是从王的家里出发的吧。具体的时间已不清楚,大约是高三毕业那段时间,只记得坐在车里的时候外面的光线很好,照得车内很亮…